上海新天地设计节小记

​上海新天地上周在办设计节,于是我趁端午节假期的最后一天赶个末班,前去感受各设计师和艺术家们的思想碰撞。

设计节的主场景在上海新天地,北起于黄坡南路地铁站,南至新天地地铁站,共展示20个艺术作品。本文记录了自己在欣赏这些作品时的所见所感。


回想

刚从黄坡南路地铁站出来,就看到了位于新天地广场地下一层的互动装置《回想》。

装置由五组声音为交互元素的雕塑围合而成,观众可以去控制和玩耍中央控台上各种熟悉的老物品,从而在现场实时合成为新的乐曲风格。这些交织的声音在城市中不停的流淌和传递着,在体验中形成共鸣。

热水壶、灯泡、唱片、转盘电话、座钟、老式自行车,上一代人的生活被浓缩进了这一个个日常物品中。打开装置中央的水壶塞会传来热水灌入水壶所发出的逐渐升高的水流声;拨动开关便发出了老式灯泡的吱吱电流声;其他诸如唱片、电话、自行车铃也是如此。这些声音无一不让我神回幼时在老家所感受到的一切

在我围观《回想》时,一位年轻的父亲抱着自己的孩子也在玩弄着装置。听得父亲对孩子说“爸爸小时候的自行车铃铛就长这样的”,我不禁会心一笑。

《回想》成功地完成了它的创作目的。


一棵树

“一棵树”通过对一棵枯木的年轮剖面进行光学采样,获得不同的波形数据,把采样波形与乐器连接,用音乐的形态展现她的“新生”。我们想通过“一棵树”来抚慰疫情阴霾下受到伤害的人,告诉大家所有失去的,都会在不同的维度,以不同的方式存在。

《一棵树》位于新天地时尚一期的户外广场。一颗造型张扬的枯木前,摆放着年轮唱片机装置。通过读取旋转年轮的纹理,装置缓缓播放着柔美的音效。

创作者将时间通过树木的年轮展现出来,将无形化为有形;又通过唱片机装置,将视觉与听觉形成联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阡陌

是一个在喧闹街头矗立的隔绝日常嘈杂的空间,鼓励参观者把知觉带回自身。激发参观者个人的感官感受。装置灯光的层叠效果,映射了虚拟与真实世界的各种维度。

这是位于湖滨道济南路户外,一个两端宽中间窄的通道。当人们穿过通道时,伴随着炫彩的灯光和迷幻的音乐,仿佛自己正穿梭在时空隧道里。

我想起《桃花源记》的片段:“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这一艺术品令人沉浸其中,无法自拔。相信在夜晚,观众的体验效果会更加优秀。


数字景亭

以极具庇护感的壳体结构作为母形,将六边形的蜂巢结构映射其上,向外挤出形成起伏的视锥单元。腔体饰以镜面不锈钢和炫彩亚克力。装置如同沉浸式万花筒,亭内光影变幻。用色彩与光影消解意义,以期带来片刻的出离与欢愉。

和《阡陌》一样,《数字景亭》创造出另一个异于生活场景的异界。这个由无数个六边形拼接而成的壳体,好似一只钢铁刺猬,在日光下闪耀着五彩。站在装置内部,透过六边形向外看时,流光溢彩令人心旷神怡。


国风椅

以书法为文化内核,互动座椅为载体 ,传承国粹,创新艺术。用创意的视角将空间、艺术、书法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独具中国风的艺术形态与气韵的公共媒介。

在新天地时尚一期马当路休息区里,放置着这套公共座椅。
大概是生活在书法氛围的家庭里,我特别能感受这个座椅所体现的国风精髓。流线型的线条仿佛草书笔画,立体设计又如园林设计一般横看成岭侧成峰,极简的座椅如山、如浪,充分地将中国传统艺术的特色以另一种形式表现出来。


初新

“初新”是一个放大的纤维概念,纤维是制造生活物品的基本单元之一,3D打印的循环纤维形体既是可持续再循环的视觉呈现也代表着未来对经典的传承。

在这套纤维雕塑中,我看到纤维形体上镶嵌着其他物品。代表着“衣”的口罩,代表着“食”的水瓶,代表着“住”的钢梁,代表着“行”的鞋,还有代表着“交流”的手机,融入在循环纤维中,体现出创作者对可持续的新生活方式的期待。


翠飐

基于可再生都市农业这一议题,ennead为此次设计上海带来的艺术装置旨在挖掘都市粮储增长潜力。从减少城市雨水径流、本土化食物来源并促进有机耕作的意义上来说,我们的设计概念紧绕可持续发展及维护地球水系统这一宏观愿景。

这个新式凉亭,顶部由众多填充着泥土的木箱组成,上面栽种着各式蔬菜。凉亭之下,人们悠然休憩;凉亭之上,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食物之一。人、建筑、自然形成了一个有机体,体现着设计者对可持续发展的深刻思考。

美中不足的是,由于装置放置在室内,连续多日的干燥环境让不少蔬菜已经呈现出萎蔫的状态。


其他部分作品

相关作品介绍可以点击此处查看

记忆之门

打堆堆

二十不惑

数字环亭

过隙亭

二维码放大后可扫描哦

竹林七贤

无界之岛

浪潮/上海之花


尾声

可能是下雨的缘故,不少露天的互动装置处于关机状态,我只能看着作品介绍感受设计师们的创作思路,而无法亲身尝试,非常遗憾。

这次的设计节之行中,我不禁感叹于这些设计师和艺术家们的细腻,能用独特的眼光去挖掘生活的方方面面,将生活抽象化,再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中。从这些作品中能感受到他们的用心,还有他们对所处时代的独特理解。

这些对生活的提炼,就像树木的年轮一样,以另一种方式留在了我们的生活中,成为当代艺术的一部分。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