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听摇滚乐时总是会产生疑问,一些乐队的歌曲,放在现在来看算不上多么出彩,为什么能享誉几十年的名声,并作为摇滚史的里程碑屹立于历史长河中。后来真正地去研究摇滚乐演变史,研究音乐与社会互相影响的关系之后才明白那些歌为什么能被传唱至今。
从那之后我明白不能光从表面去看待一件事物,要多方位多角度地去思考。政治、经济、文化相互影响,没有一件事物是可以脱离环境单独地去评价的。
最近互联网上有不少事情在发酵,民众之间的争议还挺大。我觉得对事情有正有反的看法并且能互相碰撞是好事,但是看着一些言论时我总是能回想起以前那个啥都不懂的自己。
就比如说陈漫作品是否迎合西方刻板印象,有些人支持陈漫,觉得艺术就是该探寻审美的边界,其观点是值得平等交流的。但是一部分人觉得网民在网暴陈漫,怄气道大众不懂艺术只配欣赏网红脸,就有点过于偏激了。只从艺术角度去支持陈漫没问题,但是忽略了当下中美对抗政治环境和树立文化自信的社会思潮而片面地指责反对者的观点,无疑是扩大了支持者和反对者之间的裂隙,最后会陷入“你觉得对方不懂美,对方觉得你不懂政治”一般互相鄙视的氛围之内。
相比之下,梦想改造家最近一期陶勇建筑师作品引发的争议就小很多。艺术尚且有讨论空间,但设计对于大众就直接得多。“我不懂艺术,我还不懂怎么住着舒服吗?”所以大众在看到陶勇作品时候会质疑餐厅卫生间无法满足老人家生活需要,逼仄阴暗的走廊不实用且浪费空间,巨大的屋子保暖和维护费用高等等,都是基于他们的生活经验对产品的合理质疑。而有些人将陶勇作品和土味洋楼做对比,从而支持陶勇,则陷入了对艺术形式上的片面追求,而忽略了住宅的本质。
民众可能不懂精英的审美,但是对日常生活绝对有着独到且深刻的经验理解。这么多年做设计下来,我明白甲方可能无法准确描述自己的需求,但他们的需求绝不是空穴来风,不能一味地否定他们。
说到这个,不得不提及最近和小伙伴做一款扶贫土特产的包装。领导为了突出产品有国务院奖的荣誉,希望在包装背面加了长段介绍,长到包装上都印不下的地步。一问需求,旅游的中老年人是购买土特产的主力,而国奖则是吸引他们的最有效宣传手法。这需求非常直接明确,必须要满足;并且考虑到受众视力普遍不好,字还不能印小。那小伙伴就想了个方法,把长段介绍直接做成精致的小册子放在包装里,虽然上涨了少量的包装成本,但是充分满足了宣传的需要,拥有了更多的印刷空间对产品、奖项、特产地做更细致的介绍。
根据目标群体、使用场景等多角度具体地看待并满足用户需求,这才是好的设计。而这种看待问题的方式,也能成为看待日常问题和社会现象的有效思路。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