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像饭圈之我见

自从2月份以来,我开始关注肖战粉丝和肖战抵制者两方的斗争,也因此注意到偶像明星与相关饭圈展现出来的种种乱象。

为何饭圈与圈外人士的矛盾愈演愈烈?矛盾根源又在哪?这些问题引发了我的思考,这便是撰写此文的契机。


一、以“偶像”职业为代表的明星的属性

在分析这些饭圈现象之前,我们应先从明星和饭圈本质出发。

明星,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明亮的星。比喻著名演员、运动员。也泛称著名人物。”该词的涵盖范围非常广泛,难以明确界定其所包含的范围。考虑到饭圈现象多见于“偶像”明星的崇拜者,我们可以将研究范围由“明星”缩小至以“偶像”职业为代表的公众人物。

“偶像”原指极受崇拜的对象。随着日韩娱乐业的发展,该词逐渐由一个对明星的笼统称呼变成了一种具体的职业,即通过性格、外貌、才艺、喜好等方面吸引他人为其消费的职业。日韩成熟的偶像模式引入中国,带动了中国偶像产业发展,催生出了诸如《偶像练习生》、《创造101》等综艺节目,令偶像一职渐渐进入国内的大众视野。

在我看来,偶像具备三重属性。这三重属性造成了偶像的复杂性,也是复杂的饭圈问题的根源所在。

其一,偶像首先是自然人。通过对性格、外貌、才艺等方面的不断挖掘,偶像在人们心中树立起更加生动鲜活的形象,所以对崇拜者能产生持久的吸引力。

其二,偶像是劳动者。大多数偶像受雇于经纪公司,是被经纪公司所购买的劳动力商品,为经纪公司创造价值。他们是商品的生产者,不仅包括相关文娱作品、综艺节目,还包括他们自己。

第三,偶像是大众商品。与劳动力商品不同,偶像作为大众商品是经纪公司推出的面向公众的商品。公司和作为劳动者的偶像不断地打磨这个商品,促使偶像的崇拜者为其消费。

不可否认的是,部分偶像不是常见的“经纪公司—偶像”模式,其中就有单打独斗的个体户,但这并不影响偶像的这三重属性。


二、商品属性与自然人属性难以割裂引发矛盾

商品属性通常情况下是物的属性,当它与人的属性相关联时,就容易引发矛盾。

从偶像抵制者的角度来说,偶像的两种属性没有明显界限,令抵制者在对其进行批评时陷入两难境地。商品有品质优劣,会被人从外观、功能、价格上进行对比。而如果某人批评偶像的外貌与能力,却容易陷入“对他人评头论足”、“人身攻击”的不道德处境。

而对于偶像崇拜者来说,偶像是自己的精神寄托,满足了自身的精神需求。他们对偶像的喜爱迫使他们去支持偶像这个商品,也去支持创造这个商品的作为劳动者的偶像个体。

举例来说,张三开包子铺,每天起早贪黑做包子卖,人们可能会同时持有“张三真勤奋”和“张三做的包子真难吃”两种评价,而不同观点者也通常会就这两点分别进行反对。在偶像的框架下,张三和包子变成了同一件事物,这就导致了两拨人针对偶像明星互相争辩时,可能并不是在争论同一个概念。

所以再回过头来看有些粉丝的荒诞名言“你凭什么这么诋毁他,你知道他有多努力吗”,便能发现对方的逻辑误区——偶像没达到大众期望和他勤勉工作,这两者的主体概念不同,所以并不冲突。


三、饭圈的特点

何为饭圈?

从本质上说,饭圈是因共同价值观维系在一起的群体。他们崇拜共同的偶像,有着共同的喜好和愿望,相互协作最终形成组织。

纵观古今中外,因维护共同价值观而形成的组织团体比比皆是。若仅凭借该点就能造成饭圈问题,则在其他组织内也应该产生相应的问题。但在今天,鲜有组织能像饭圈一样对社会造成如此持久广泛深远的影响。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饭圈问题并非“维护共同价值观的组织”这一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

我认为,饭圈问题如此特殊,还有另外两个原因。

二十年来曾有一个轰动一时的极端追星案例:内地女孩杨丽娟迷恋刘德华败光家庭积蓄,最终致其父自杀。该案为当时社会上多起极端追星案例中的一例,这些案例的核心人物多为单独追星,并未结成组织团体。随着时代进步,互联网远距离即时沟通成为了人们生活的日常,极大地降低了天南海北持有共同爱好的人互相认识和交流的门槛,因此互联网成为了单打独斗的追星族进化成有序的饭圈组织的现实基础。

伴随偶像产业链的的发展,饭圈的运营成了该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经纪公司—职业粉丝(粉头)—粉丝组织”形成了一条特殊的利益链。经纪公司向职业粉丝传递偶像明星的工作行程等消息,借职业粉丝之手公布给粉丝群体,同时利用职业粉丝的号召力组织粉丝群体为偶像的作品集体刷好评或为偶像竞争对手集体刷差评,最终达成促进粉丝为其偶像消费的目的。经纪公司的暗中操控,成了松散的追星群体迅速发展为有序组织的直接因素。

粉丝群体变成资本运作的工具,与大众之间矛盾愈发凸显。


四、饭圈与大众的战争

经纪公司既然能组织粉丝群体为其偶像刷好评控制舆论,必然也就存在指使粉丝攻击偶像竞争对手,甚至伪装对方粉丝制造矛盾的操作。为了不让粉丝因为他人对偶像攻击而放弃崇拜,经纪公司又必须对归属于自己的偶像的粉丝进行洗脑,强化灌输身份认同感:说自家偶像坏话的都是别家派来的坏人(黑子),所以我们必须团结在偶像周围,服从组织指挥,为自家偶像控制评论。

受饭圈价值观的深入影响,粉丝被迫加入了一场原本不属于他们的战争,不去攻击他人,就会被他人攻击。同时粉丝又无法辨认他人对明星的言论属于正常的批评讨论还是刻意的抹黑,便一股脑将对方归为敌人,从而进行攻击和打压。

这场属于饭圈的“帮派斗争”,又无时无刻不在挤占大众的空间。

今年肖战粉丝与肖战抵制者的斗争,在微博上发生了一些瞩目的事件。一方面,厦门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杨玲、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林品等人就曾因自身专业需要分别发表了对于《下坠》一文和该社会学现象的相关研究观点,从而遭到了肖战粉丝们大量的辱骂和攻击。另外一方面,在李文亮医生去世几小时后,各类网络媒体和营销号中开始流传《李文亮,一个喜欢肖战的大男孩》一文。这一利用抗疫公众人物为肖战做公关营销的举动,让更多的人对他产生了反感。

普通民众因涉及偶像的网络言论遭到粉丝攻击已非新鲜事。本着对偶像最新资讯的渴求,以及对控评的需要,粉丝们会经常以偶像姓名作为关键词搜索相关微博。如若遇到较为负面的信息,他们便会在这些微博下为偶像发声,反驳,批评,乃至辱骂。原本他人可能只是不喜欢这个偶像而发表了一下个人看法,没想到却被偶像粉丝群起攻之,除了更加反感这些偶像和粉丝以外,也不得不回避偶像姓名全称来避免被狂热的粉丝搜索到。

为了保持偶像明星的热度,经纪公司会定期请人写公关营销文,通过购买热搜、雇佣水军等方式在新闻媒体上进行广泛传播,并组织粉丝在文章下控制评论。公众频频看到自己并不感兴趣的偶像明星因各种奇怪的方式登上热门搜索,以及热搜下有着高度统一格式与内容的评论,只会对其越发讨厌。

经纪公司与粉丝的种种宣传做法,其目的是促进粉丝为偶像消费,面向的目标群体是粉丝而非普通民众,则在普通民众看来,铺天盖地的广告与控评无异于过度宣传一个品质没有保证且无法满足自己需要的商品。在街头行走时接到一张小传单尚且不舒服,面对网络生活中渗入到各个角落的明星广告,如何能不产生抵触心理?

大众对偶像明星们的怨气,总会凭借某些契机释放出来。

蔡徐坤担任NBA新春大使、许魏洲成为《宝可梦:超梦的逆袭 进化》中国推广大使,都曾引发热议。近些年屡见不鲜的偶像明星代言文娱产品,原本是文娱产品资方希望通过偶像带动其粉丝为产品买单,以扩大消费者群体。然而原消费者不能接受自己所喜爱的文娱产品与八竿子打不着的偶像明星进行捆绑销售,因此骂声一片。

二月时肖战粉丝内斗导致许多人常上的国外网站Archive Of Our Own(AO3)被国家屏蔽,以此为导火索,肖战被大众进行了持久的抵制。明面上看是大众对肖战粉丝挤压公众的网络空间的复仇,实际上也是对饭圈积怨已久的一次爆发。


五、结语

饭圈是互联网和偶像产业共同发展形成的独特社会现象。明星、饭圈与普通民众矛盾不断,冲击着现代人的生活。除了偶像产业与民众在生活中产生摩擦,还带来一系列价值观导向的问题。粉头指使粉丝贷款消费为偶像比拼销量、失格教师带领学生为偶像加油应援、粉丝随意举报对偶像的负面评价等,愈发凸显现代偶像产业与饭圈的畸形现状。饭圈乱象是偶像产业结构性问题的外显,亟待政府与每个人共同努力一起解决。

对于我们个体而言,除了倡议政府加强立法与监督以约束市场和饭圈,更应该提高自身素养,理性辩证看待问题,避免陷入饭圈式二元思维,防止邪教式追星。

饭圈不能圈一切。


后记

写这篇文章花的时间不多,但从发现问题到深入思考总结成文持续了几个月。这段时间我也学习了考研政治,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这对于我分析明星属性从而分析饭圈问题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我还发现很多有意思的思考角度,比如说丁真和偶像明星的区别在哪,游戏圈是否存在饭圈现象,若饭圈没有资本的推波助澜又会如何发展等等。考虑到这几个问题与本文主要内容关联并不大,且我对此的看法并不完善,便没有展开讨论。感兴趣的朋友们可以自行研究,欢迎交换观点意见。

这篇文章在专业人士眼中可能是班门弄斧,然而写这篇文章时运用到独立思考能力,反复打磨自己对于饭圈的理解,有时甚至会推翻自己的部分结论,这种学习的过程让我感到非常快乐。同时我也希望这篇文章能推动大家对待偶像和饭圈理性思考、友善讨论,不同人的观点碰撞能让彼此更加接近真理。

感谢观看。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